底片相機練習-寶藏巖也難不倒我

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攝影景點

在犠牲了無數捲Fuji X-tra400 和柯達Kodak Ultramax 200 後,差不多都可以把想要拍的畫面完整捕捉到,那種整捲照片失焦的狀況已減少很多。雖然跟專業的比還差得很遠,但總算沒有浪費買底片和沖掃的錢,還有因為沖洗過程製造出來的廢水,對不起了,地球媽媽。

這天跟同事們相遊到寶藏巖出遊,台北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得名於該地佛寺寶藏巖觀音亭,聚落主要由60及70年代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在1950年代,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台北北區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原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變得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經有約兩百多戶人家,此時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1994年11月,市府公告拆除寶藏巖違建社區,但因為居民陳抗以及當地弱勢居民安置爭議,持續暫緩;1997年6月,台北市政府終於暫緩原本的全面強制拆除,並開始安置計劃。

讓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城鄉所從1997年9月開始參與公園的設計與協調並組成「寶藏巖社區工作團隊」,持續遊說行政部門,希望將寶藏巖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可免為拆除的「歷史聚落」。在1999年,當時的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提出「藝術村」的概念,確立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已非公園,而是運用藝術家進駐的方式保存特殊的人文風貌,也保存了歷史聚落。雖然歷經2001年底拆除臨水區部分住宅的挫折,不過終於在2003年獲得台北市政府保留其餘建築物的承諾。2004年起,各地藝術家進入仍有許多老榮民居住的該社區,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

因為有各種藝術活動,逐漸吸引年輕人前來參與或拍照,寶藏巖社區好像也變年輕了。透過國際藝術家的詮釋,寶藏巖有了各種不同面貎,自然也成為攝影愛好者喜歡前來拍照的攝影點之一。一樣是眷村,由政府出資興建的馬祖新村有眷舍規劃還有幼兒園,但同樣是退休軍人居住的寶藏巖卻是生活條件不甚理想的違建,透過建築,也保留下來歷史的痕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分類

近期文章

%d 位部落客按了讚: